关于时间,我曾经读过一则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比喻。我们描述一个事物的方式往往会限制我们对那个事物的了解。所以,有的时候,精巧恰当的比喻往往会仅仅因为不同的表述方法就会颠覆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如果,这世界存在这么一个银行你一定会很开心的:你一出生,就自动享有这家银行为你开设的一个VIP账号。每一天,这个VIP账号里面都会被自动存入不多不少恰好86400元钱。而你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这86400元花光,随便你买什么。如果不够了,那就只能忍痛割爱--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您只能等明天再来取下一笔86400元钱了。如果竟然没花完剩下了,就只好作废--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我们这家银行不接受存款,并且还要每日注销余额。反正,每天一共就有这86400元,不多不少。

如果这世界真的存在这么一家银行,谁都会非常开心的。可事实上,这家银行确实存在,但很多人却并不因此开心。这家银行的名字叫“时间”。时间是这世界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的每个小时都只有60分钟,每个人的每分钟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样,不管你是谁。

很多人都爱钱,却不爱惜时间。也许是因为人们更难认知抽象的事物。钱相对于时间,要具体多了。不像时间,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常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我们赚钱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一元钱,那他就会非常开心--尽管有些人换回来的可能是美元,有些人可能是人民币。比尔盖茨很开心,因为他从1986年到2005年期间,相当于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36.74美元。国内“起点中文网”的金牌写手据说可以一年赚到120万人民币,换算一下,等于说他可以把他的每一秒换成0.038元人民币,尽管与比尔盖茨相比少了太多太多,但我想他还是会很开心。因为更多的人在中国要用60年才能赚到这位写手一年赚到的钱。

看看你去年赚了多少钱,根据下表就大概可以知道你的每一秒种值多少钱了。

年收入

每秒钟的价值

100万元

0.03170979元

60万元

0.01902587元

20万元

0.00634195元

10万元

0.00317097元

8万元

0.00253678元

5万元

0.00158549元

3万元

0.00095129元

2万元

0.00063419元

这是一个必然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因为他的时间实在是没有什么价值,每一秒钟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时间,因为他的每一秒都有着确定的价值,而他正忙着使他的每一秒钟变得更具价值呢,所以,每一秒钟都值得格外珍惜。马太福音理说,“他有的,就再给他,让他多余;他没有的,就连同他所有的,一并夺走。”这句话用在时间银行里貌似并不适用,因为时间银行不会多给一分钟也不会夺走一分钟,但是,考虑到每一分钟的价值对每个人不同的话,马太福音理的这句话就感觉充满了透着睿智而又不可回避的光芒了。

每个人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有的时候是天地之差。比如,你的同学仅仅用两个小时就把试验做完并且把报告写得书写工整、干干净净;而你已经奋战好几天,却还是有些地方毫无头绪。牛顿用一生打造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有人却终其一生也没有造出他想要的永动机;亚当斯密用一生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蓬勃发展,而另外一个哲学家终其一生写了无数著作,引发的却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最失败的社会实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正在看到的或者将要看到的一样,总是有些人一生中有无数作为,而更多的人耗费一生的时间最终换来的其实可能只不过是四个字--“死因不详”。

所以,时间不一定就是金钱。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时间转换成同等高额的金钱。拿出纸笔、列一列,然后问问自己,“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爱惜才可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另外,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式是: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因为你把时间具体化为金钱,使得你开始格外爱惜时间,并且开始动脑思考“我应该如何运用我的时间呢?”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你常听到的那句“陈词滥调”--“时间就是金钱”事实上并没有改变你对时间的态度。因为,仅仅这样一句话依然是很抽象的,是非常不具体的。而以上篇幅中的比喻把很多细节具体化了,才让你有了具体的感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对逻辑、数学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无法感知这些无形的、抽象的理论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有形的、具体的好处--事实上,这些好处本身也同样或者可能是更加无形的和抽象的。

第一时间更新《把时间当作朋友》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