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宣宗朱瞻基——高速燃烧是激情 4、太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汉王朱高煦,他一直在等待着这个时刻,要重演朱棣时代的靖难之役。
朱棣时代,恰恰是侄皇叔王,年轻稚嫩的朱允汶是为建文帝,而经验丰富的朱棣却只不过是一个藩王。但以北平这弹丸之地,拥兵之众不过万人,而朱棣起兵之日,又数次面临着朝廷数十万大军的围剿,然而主导这场战役的,却是朱棣的雄才大略与坚毅精神,再加上战场上风云莫测变幻无常的因素起到作用,历经九死一生,藩王朱棣竟然不可思议地攻到了南京城下,建文帝徒拥天下之兵而不能用,这就是此前的辉煌历史了。
朱高煦亲身参加了这场战役,无数次甘胃矢石,出生入死,目睹父亲朱棣由一名被迫得四处乱窜的叛逆,一跃而成为了天下之主。这深刻的记忆烙在了他的生命里,并主导着他将事态向这个熟悉的状态中推进。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曾经成功的记忆与模式,已经将他塑造成为一个固态的人。无论是面对何种情形,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旧有的观念来认知,用旧有的模式来规范——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成功的,却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是如何失败的,因为他对于人性规律疏失隔膜。
朱高煦正是这样一个人。现在他开始了。
先上书挑衅,指责新皇帝朱瞻基年轻稚嫩,屁事不懂,以好在未来时态起兵的时候,能有一个充足的理由。
见朱瞻基果然按照他的要求调整了政务,朱高煦大喜,再上书,要求进京献花灯,他派出的送灯之人,比其他藩王要多出一倍还不止。这些人实际上是他派出来的间谍,目的是搜集有关朱瞻基的军事情报。
朱瞻基居然欢天喜地,不但没有提防,还居然厚厚赏赐了朱高煦派来的三百六十名间谍。
朱高煦大喜,历史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侄子就是不如叔——朱允汶比不了朱棣,朱瞻基也比不了他朱高煦。人生的智慧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明显居于劣势,那就怪不得他朱高煦了。
照旧是依循当年朱棣的老法子,先建地下兵工厂,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再拉起旗号,广泛招募士兵。扩编的军队分为五个纵队——这是天子才有的权力,朱高煦并不想太多地隐瞒自己,毕竟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任命指挥使王斌为太师,密结山东都指挥靳荣为助,准备先取济南,然后强攻北京。再联系宫中的内应……忽然之间,朱高煦发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
这个问题就是,早在朱元璋时期,就严厉打击太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剥夺太监的政治权力。为此,朱元璋甚至在宫中立了一块牌子:太监干政者死……诸如此类。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有牺牲多壮志,望湖楼下水接天。砍头只当风吹帽,遍地太监下夕烟……由于太监的政治权力被野蛮剥夺,激起了宦官们的阶级仇,民族恨。所以在朱棣时期,大批的太监或者是逃离朱允汶,投奔北平解放区,或是在宫中秘密行动,不断制造各种事端,存心给建文帝添乱,扰乱朱允汶的思维,成为了朱棣夺取天下的最得力臂膀。
此后,朱棣深深地认识到了太监们的力量。他深情地说:“太监,只有太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同时,朱棣也高屋建瓴地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太监。”是啊,太监们不读书,不认得字,虽然有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但两腿之间终是缺少了一嘟噜肉,连带着也降低了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朱棣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法子。
忽然有一天,朱棣广贴招贤榜,找来了大批的年轻读书士子,并对这些人发出了热烈地召唤:“知识青年到后宫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后宫?没错,是挤满了绝色美貌宫娥嫔妃的天堂,你能抵御了如此之诱惑吗?
当时那些年轻的读书士子们,全都激动了起来,纷纷咬破手指写血书。以表示他们坚决响应号招,扎根后宫的决心。但是朱棣提醒他们说:“不对……那什么,你们咬的是手指头,咬错了……应该咬的是你们两腿之间的那块肉……”
众读书士子大骇,原来若想入宫,必先自宫,如不自宫,万难成功。
有些意志薄弱的投机分子,就此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些热血青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咔嚓一刀,从此扎根于后宫,正式进入了领导班子,管理起国家政务来。
等到了肥仔朱高炽执政,他同样是重用太监,加强对太监的文化教育,赋予太监生杀予夺的权力。这就使得后宫中广大的太监们,都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再也不像朱元璋,朱允汶时代深受重重压迫了。
所以,现在的太监们,已经全部是与新皇帝朱瞻基同心同德,忠心耿耿。朱高煦要是想从他们当中秘密建立第五纵队,这个……不太容易。
没有太监的支持,靖难之役的决定性胜利,是不可能的。
咋个办呢?朱高煦犯难了。
第一时间更新《明朝其实很有趣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