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
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只如稼穑之力,虽未逮于老农;规画之间,窃自同于“后稷【一】”。所为之术,条列后行。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假如一具牛【二】,总营得小亩三顷--据齐地大亩,一顷三十五亩也【三】。每年一易(二),必莫频种。其杂田地,即是来年谷资【四】。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悦以使人,人忘其劳。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秣饲牛畜,事须肥健;抚恤其人,常遣欢悦。
观其地势,干湿得所,禾(三)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地。务遣深细,不得趁多。看干湿,随时盖磨【五】着切【六】。见世人耕了,仰着土块,并待孟春盖,若冬乏水(四)雪,连夏亢阳,徒道秋耕不堪下种。无问耕得多少,皆须旋【七】盖磨如法。
如一具牛,两个月秋耕,计得小亩三顷。经冬加料喂。至十二月内,即须排比农具使足。一(五)入正月初,未开阳气上【八】,即更盖所耕得地一遍。
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
其踏粪法:凡人家秋收治田后,场上所有穣、谷●【九】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计经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车粪。至十二月、正月之间,即载粪粪地。计小亩亩别用五车,计粪得六亩。匀摊,耕,盖着,未须转【一0】起。
自地亢后,但所耕地,随饷【一一】盖之;待一段总转了,即横盖一遍。计正月、二月两个月,又转一遍。
然后看地宜纳粟:先种黑地、微带下地【一二】,即种糙种【一三】;然后种高壤白地。其白地,候寒食【一四】后榆荚盛时纳种。以次种大豆、油麻等田。
然后转所粪得地,耕五、六遍。每耕一遍,盖两遍,最后盖三遍。还纵横盖之。候昏房、心中【一五】,下黍种无问。
谷,小亩一升下子,则稀穊【一六】得所。
候黍、粟苗未与垄齐,即锄一遍。黍经五日,更报【一七】锄第二遍。候未蚕老毕,报锄第三遍。如无力,即止;如有余力,秀后更锄第四遍。油麻、大豆,并锄两遍止,亦不厌早锄。谷,第一遍便科定【一八】,每科只留两茎,更(六)不得留多。每科相去一尺(七)。两垄头空,务欲深细。第一遍锄,未可全深;第二遍,唯深是求;第三遍,较浅于第二遍;第四遍较浅(八)【一九】。
凡荞麦,五月耕;经二(九)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二0】。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着子。下两重子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十),满似如浓【二一】,即须收刈之。但对梢相答铺之,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如此乃为得所。若待上头总黑,半已下黑子,尽总落矣。
其所粪种黍地,亦刈黍了(十一),即耕两遍,熟盖,下糠(十二)麦。至春,锄三遍止。
凡种小麦地,以五月内耕一遍,看干湿转之,耕三遍为度。亦秋社后即种。至春,能锄得两遍最好。
凡种麻地,须耕五、六遍,倍盖之。以夏至前十日下子。亦锄两遍。仍须用心细意抽拔全稠闹【二二】细弱不堪留者,即去却。
一切但依此法,除虫灾外,小小旱,不至全损。何者?缘盖磨数多故也。又锄耨以时。谚曰:“锄头三寸泽”,此之谓也。尧汤旱涝之年【二三】,则不敢保。虽然,此乃常式。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
如去城郭近,务须多种瓜(十三)、菜、茄子等,且得供家,有余出卖。只如十亩之地,灼然【二四】良沃者,选得五亩,二亩半种葱,二亩半种诸杂菜;似校平(十四)者种瓜、萝卜。其菜每至春二月内,选良沃地二亩熟,种葵【二五】、莴苣。作畦,栽蔓菁【二六】,收子。至五月、六月,拔诸菜先熟者(十五),并须盛裹(十六),亦收子讫。应空闲地种蔓菁、莴苣、萝卜等,看稀稠锄其科。至七月六日、十四日【二七】,如有车牛,尽割卖之;如自无车牛,输(十七)与人。即取地种秋菜。
葱,四月种。萝卜及葵,六月种。蔓菁,七月种。芥,八月种。瓜,二月种;如拟种瓜四亩,留四月种,并锄十遍。蔓菁、芥子,并锄两遍。葵、萝卜,锄三遍。葱,但培(十八)锄四遍。白豆、小豆,一时种,齐熟,且免摘角。但能依此方法,即万不失一。
(一)《要术》卷三另有《杂说》篇,这个放在卷前的“杂说”,非贾思勰原作,已为研究《要术》者所公认。
(二)明抄作“二易”,不通,误;兹据金抄、黄校、张校、湖湘本等作“一易”。
(三)黄校、张校、明抄作“示”,误;湖湘本、《津逮》本作“
凡”,系出后人更改;仅金抄作“禾”,指“五谷”的通名,可能对(本篇称谷子为“谷”或“粟”,不称“禾”)。但这个通称在本篇不但别无二例,而且在这里也很突兀,依据本篇作者用词特点,“禾”也可能原是“亦”字。“亦”是“但”、“只要”的意思,下文“
亦刈黍了”,即作此解。
(四)黄校、明抄作“冰”,误;兹据金抄作“水”。
(五)明抄、湖湘本等作“一”,金抄、黄校作“亦”。“一”字较胜。
(六)黄校、张校、明抄作“要”,兹从金抄、湖湘本作“更”。
(七)《要术》中所有“尺”字,黄校、张校、明抄均作“赤”(
明抄有个别例外),金抄均作“尺”。古代“赤”与“尺”通,但今已不通行,且院刻亦作“尺”,兹一律采用“尺”字。
(八)金抄、张校、黄校刘录及明抄等均作“较浅”;黄校陆录作“较浅于第三遍”,非。
(九)明抄、湖湘本作“三”,兹据金抄作“二”,《辑要》引亦作“二”。
(十)金抄作“●”,明抄作“汗”,均讹;兹从黄校、张校、湖湘本等作“汁”。《辑要》引作“皆有白汁满如浓”。
(十一)各本均讹作“子”,仅金抄作“了”,是唯一正确的字。
(十二)各本均作“糠”,疑“穬”之讹。穬麦即裸大麦,亦称元麦。
(十三)本段内四“瓜”字,金抄、明抄均作“众”(院刻残页剩有后二瓜字,亦作“众”),明清刻本均作“瓜”,黄校、张校未校出,可能亦作“瓜”。按“众”即“菰”字,是茭白,也许本篇作者习惯上写“瓜”为“众”,犹“果”之写作“□”。但在这里易致混淆,兹一律改作“瓜”。
(十四)明抄、湖湘本、《津逮》本作“邵平”,但明抄“邵”字不像明抄抄写者同一人的写体,疑原系空白而由后人据明刻本添补;湖湘本则眉上刻有校语说:“‘似邵平者’,恐讹”;金抄、黄校、张校作“校平”。按邵平以种瓜着称(见卷二《种瓜》篇),但史籍并无种萝卜记载,湖湘本校语已疑其误。“校”通“较”,如将“似”字改作“以”字,则“以较平者种瓜、萝卜”,差可解释,惟“平”如指其余五亩比较平常的地或较平坦的地,则词义仍有未周。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十五)黄校、湖湘本等有“者”字,院刻、金抄、明抄无。
(十六)两宋本作“盛裹”,湖湘本、《津逮》本讹作“胜衰”。惟“并须盛裹,亦收子讫”,疑应倒作“亦收子讫,并须盛裹”,则“
盛裹”指种子贮藏,比较合适。
(十七)院刻、金抄等作“输”,明抄讹作“轮”。“输”指就地成批地割卖。
(十八)院刻、金抄等作“培”,明抄讹作“倍”。
【一】“后稷”,不可能指传说中的后稷这个人,可能指当时流传着的讬名后稷的农书。
【二】王祯《农书.垦耕》篇:“中原地皆平旷,旱田陆地,一犁必用两牛、三牛或四牛,以一人执之。”《农桑辑要》卷七引《韩氏直说》:“牛一具,三只。”各地情况不同,配合二头以上的牛共挽一犁,叫做“一具牛”。
【三】这个大小亩的比率,是说小亩三百亩,合齐地大亩一百三十五亩。假定以一百方步为一小亩,以二百四十方步为一大亩(《要术》亩法即系以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从卷五种白杨、种柳各法,可以推知),则小亩三顷,刚合大亩一百二十五亩,未知“三”字是否“
二”字之误?另一种解释,是小亩一顷,合齐地大亩三十五亩。
【四】“谷资”,指以其地种谷子。
【五】“盖磨”,亦称“劳”,是耕后碎土和平土的重要农具,主要作用在保墑。王祯《农书》卷一二“劳”:“今亦名劳曰摩,又名盖。凡已耕耙欲受种之地,非劳不可。”又卷二《耙劳篇》:“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今人呼耙曰渠疏,劳曰盖磨,皆因其用以名之,所以散□去芟,平土壤也。”《要术》本文只称“劳”,或称“摩”,无称“盖”者。
【六】“切”,密切的意思,以利于保墑。
【七】“旋”,随即的意思。
【八】正月初,土温还没有转暖。北方此时一般还是冰冻的时候。“未开阳气上”,指土温还没有转暖时的土面上。
【九】“●”,字书无此字。按《尔雅.释宫》:“樴谓之杙。”樴、杙既同义,“●”亦应与“●”同义。《广韵》“二十四职”:“●,禾●。”字亦作“□”。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二《瑜伽师地论》卷三九“●□”庄炘注:“麦壳破碎者谓之麦□。”则“谷●”当是指谷壳及断茎残叶之类。
【一0】“转”,指再耕。王祯《农书.垦耕篇》:“初耕曰塌,再耕曰转。”《要术》卷一《耕田》篇:“初耕欲深,转地欲浅。”
【一一】“饷”通“晌”。清祁寯藻《马首农言.方言》篇:“午谓之晌午,晚谓之后晌。”这是北方通语,指一天内的某段时间,这里“随饷”,意即耕过之后就在那时随即盖好。
【一二】“微带下地”,较低下的地。
【一三】《广雅.释诂一》:“造,……始也。”音操,俗以“糙”字借用之。现在河南即称早麦子为“糙麦”。这里“糙种”,即指谷子的早熟品种。
【一四】“寒食”,旧时时节名,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
【一五】“昏”指黄昏。蔡邕《月令章句》:“日入后漏三刻为昏,日出前漏三刻为明,星辰可见之时也。”“房”、“心”是二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房宿是“苍龙”七宿的第四宿,心宿是第五宿。“中”,代表方位,指正南方。“候昏房、心中”,是说察候到黄昏时房宿、心宿运行到正南方的那个节候。心宿、房宿也称“火星”。“火星”昏中,在什么月份?《淮南子.主术训》:“大火中,则种黍、菽。”高诱注:“大火,东方苍龙之宿。四月建巳,中在南方。”《要术》卷二《黍穄》篇引《尚书考灵曜》:“夏,火星昏中,可以种黍、菽。”小注:“火,东方苍龙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都在四月。但也有说在五月的,如《尚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即在五月。《礼记.月令》孔颖达疏说明《月令》“昏中”或“旦中”的节候和历法有不同,是因为“昏、明中星,皆大略而言。”同时地区也有不同。
【一六】“穊”是稠密的意思。
【一七】“报”是快的意思。《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后人因以“拔来报往”指来往频数。
【一八】“科定”即定苗。上文“未蚕”,疑应作“末蚕”。
【一九】锄谷要先浅,后深,再浅,这里已明确指出这个原则。群众总结的“头遍间苗要准,二遍扶苗要稳,三遍深锄要狠”,是值得重视的经验。
【二0】“并种,耕三遍”,五月初耕,草烂再耕,连种前耕一遍,共三遍。
【二一】“浓”,假借为“脓”,指其乳白状液汁浓厚如脓。《释名.释形体》:“脓,醲也,汁醲厚也。”“醲”即今“浓”字。《文选》枚乘《七发》:“甘脆肥醲。”“醲”亦作“脓”。“浓”、“
醲”、“脓”,古可通假。
【二二】“全稠闹”,指麻苗极为稠密,因而长得细弱,所以要细心地拔去。
【二三】《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浩浩滔天。”《管子.山权数》:“汤七年旱。”《汉书.食货志》:“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二四】“灼然”,犹言显然。
【二五】“葵”,见卷三《种葵》篇注释【一】。
【二六】“蔓菁”即芜菁。
【二七】这两个日子的前一天,是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城市里需要较多的瓜果蔬菜,所以先一日准备好赶节去卖。南朝梁宗□《荆楚岁时记》说“七夕”“人家妇女……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又说:“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即所谓“盂兰盆会”。都是旧俗迷信活动。
第一时间更新《齐民要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