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并不知道傅昭是谁,可对于所有的士族子弟和有着野心抱负之人来说, 中正官便是能让人最快上达天听的“贵人”。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便是“中正定品”, 每州、每郡皆有中正官,州中正称之为“大中正”, 郡中正称之为“小中正”, 担负着为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发现德才兼备者的任务,除此之外, 便是为人才评定人品、乡品等。

在没有科举的年代,中正官擢选当地有才有德之士,并为中央输送人才, 曾是朝廷擢选人才的最好途径。只是后来世家渐渐把持上升途径,唯有上品出身的士族方能担任朝中“清官”, 中正品定倒成了阻止人才上升的渠道。

有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人品、才德皆为上品,然而只因出身并不入上品,朝中吏部司的官员就将其官品就定的很低,起点一低, 便很难靠自己的努力再升入上品。

是以从前朝以来, 所谓的“俊才”们对中正官都是又爱又恨, 爱的大多是出身高门的士族, 一旦被定了高品,则扬名四方,出仕也有很高的起点;

而恨的则是出身较差的寒门子弟或破落士族,即便人品被定的很高, 可一到推举出仕时,别人提起出身,还要可惜一句“某某某德才兼备,只可惜出身乡品太低……”

马文才的名字便是当年的中正官随口起的,这么直白的名字明显不是如今的起名风格,可马家却无人敢改,只是以小名“念儿”称呼,可见中正官在士族之中的地位。

担任大中正的,都是在一州之中负有声望、品行优异,且善于品鉴人物的高门子弟,这人还必须是在职的朝官,才能兼任一州中正的职务。

大中正三年一次重新评定品级,是州中最受人关注的事情。

因为要选拔具有特长的人才,这些大中正多为门下省和中书省的官吏,还得是皇帝的心腹信任之人,所以这些大中正虽是士家出身,却不能和士族有太多牵扯。

譬如祝英台所在扬州的大中正傅昭,便是以不结党营私著称于世。在朝廷上,他从没有请别人为自己办过私事,不蓄养私人门徒,不交私利;在私事上,疏远本族子弟,不为本族子弟谋职,隐居闹市之中,常以读书记述为乐事。

最重要的是,他其实是傅歧的族叔,同郡望却不同支。从傅昭担任大中正之后,傅家人为了避嫌,也为了不给他惹麻烦,从不让家中子弟去叨扰他,连同支都避嫌,傅歧更不会随意提起这门亲戚,傅昭越发像是傅家的边缘人物。

马文才敢说自己能让祝英台上学,便是早就知道傅昭今年会巡视五馆,早早就已经留有后手。

他知道傅昭虽明面上“避嫌”,但人都有私心。

傅昭好学,与吴兴、吴郡、会稽三地的博士陆琏贺革等人都熟识,又爱护自家子弟。五馆学生受梁武帝重视,傅昭便多次派出“访问官”出巡会稽、吴兴、吴郡三弟的学馆,选拔优异的人才提供给本州州官任用,又因傅歧在会稽学馆,傅昭对会稽学馆尤为重视。

提前从学馆里擢选人才,其实也是让士族学生的“天子门生”之位进入了选择阶段,第二梯队的人竞争“天子门生”无望,便可从容的由中正评定中出仕。

马文才自信自己是学馆中最优异的那一群,正因为如此,傅昭反倒不会急着为他定品,一旦他入了“天子门生”,自有皇帝为他定品,否则若他定的品级不高,却得了皇帝青睐,岂不是说皇帝眼光不好?

祝英台原本也是如此。

她在学馆中成绩优异,又深得士、庶两派学生喜爱,除此之外,无论是策论还是书算,甚至是乙科的骑射,她都留下了敏而好学的名声,也属于最有希望争取“天子门生”的第一梯队之列,傅昭本也不该为她提早定品。

但为了“公正”,便不能做的太明显。

既然不能太早定下人品,选其优异特长之处定下品级却是可以的,如此一来,日后若他们能成为“天子门生”,他们的特长还会成为一段佳话。

中正官除了能定下人品、乡品,举凡地方上土地的“地品”、人物的“书品”、“棋品”,皆可评定。

当年陈庆之会成为皇帝的伴读,便是因为“棋品”已经到了“坐照”级别的上之中品,以他当年的年纪,这个二品的棋品简直是出类拔萃,当时还是地方官员的皇帝好棋,便点选了陈庆之为侍从。

现在也是如此,马文才为了这一年的评品早就做了不少准备,在知道祝英楼要带走祝英台后,便略施了些手段,在学馆中留了后手。

自东汉以来,时人多好书法,祝英台那一堵书墙立在那里,哪怕现在可能已经斑驳了,也还是会引起访问官的注意。

傅昭不但好书法,也有一笔好字,本身就是皇帝和太子的书法老师。他学的是王体,王体和卫体有着脱不掉的关系,只要学馆内学官向傅昭推荐,傅昭一定会好奇,并且由专门评定书品的书法宗师决定能不能入上品。

一旦入了上品,便可名扬本州,甚至名扬全国。

非但是祝英台,自从知道梁山伯擅棋并且得到了陈庆之好几个月的教导后,马文才也暗暗推了一把。

贺革本来就欣赏梁山伯,梁山伯他出身太低,做一属官或门客又太可惜,只要有一点机会可以让他扬名,贺馆主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吴地的士门也许对梁新的事情有所忌惮,可任扬州大中正的傅昭却不会关心梁新是怎么死的,只要梁山伯棋品确实优异,便不会寂寂无名。

他能推动的,便只有这么多,剩下的就要看天意了。

听说是傅昭下派的“访问官”到了祝家庄,无论是孔笙还是顾?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马文才更是第一个站起身来,对着祝家父母道:

“恭喜恭喜,英台兄德才兼备,方能得到傅大中正的关注,此乃大喜之事,可喜可贺!”

见马文才起身道贺,孔笙和顾?几人也跟着一起道贺。

乡豪子弟虽然不出仕,可依旧“名士”辈出,身怀绝技又隐逸在山野之间,本就是名士的特点。

如果性格再放荡不羁点,就成了“狂士”了。

祝英台若真因“书品”超凡出众而扬名,祝家反倒要因祝英台而名扬海内了,毕竟士族林立,乡豪众多,可“书圣”又有几个?

孔笙几人是又羡慕又感慨,看着祝英台的表情都变得狂热起来,而祝英台自己则是既迷茫又隐隐有些害怕,虽被几人道贺,却丝毫没有高兴之意。

非但祝英台并不高兴,似乎就连祝家父母都没有什么兴奋之色,照理说访问官都到了门口,必定是已经由擅书的官员确定过优劣了,为何祝家父母却一副进退两难的模样?

见众人尴尬,马文才忙打起圆场:“大中正派来的官员还在等着文台兄,我等何不做个见证,先去见见那位访问官?”

访问官也有访问官的规矩,虽是访问,却不能接受被评定者的招待,以免有索贿的嫌疑。

有些士族为了证明子弟品级的公正性,会邀请同等门第的客人作为“见证”,以证明没有徇私舞弊的现象。

知客童子原也想招待访问官在祝家庄内等候,但此人竟连大门都不踏入,就在门外待客的茶室里坐着等祝英台出去,半点都不着急。

现在马文才又说他们可以做个“见证”,让祝家父母连拒绝的理由都说不出口。

能怎么拒绝?称病?

“病人”好生生在赴宴呢,当这么多同窗瞎子?

祝伯元越想越是头痛,忍不住又回身瞪了祝英台一眼。

“你自己出的风头,自己去解决!”

他命人去唤了几位对此事颇有了解的门客,“让卢先生和方先生陪你去接待那位访问官,若是要字,写一幅给他,只是不要再想着出风头了,年纪小小就盛名在外,对你不是什么好事!”

他的最后一句语气极重。

受到警告的祝英台反射性点头,可目光一接触到马文才,突然就想到了那夜去夜探时说过的话,顿时醒悟了过来。

这字,非但不能随便写,还要好好的写。

最好写的那位傅大中正不得不重视,好到给她的书品一个极高的评价才行。

想到这里,祝英台精神一震,双目有神地望向马文才。

后者对她微微一笑,挑了挑眉。

一切尽在不言中。

有访问官来,宴席自然得停了。好在他们因为赴宴都着装庄重,不必再回房更衣浪费时间,那两个门客一来,宴上的众人便动身前往正门,去迎接傅昭派来的访问官。

马文才跟在人群之中,见祝伯元一路上面色凝重,就知道他根本不欲让祝家扬名。

除了祝英台是女人外,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终于到了门前,从茶室中出来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身紫色绣金的官服,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吏胥,正是此次被派来的中正官。

“陆使君,怎么是您亲自来了?”

姓方的门客似是认识这个老者,惊声出列,连忙上前搀扶。

祝伯元见此人似乎大有来头,心中越发不安。

果不其然,等那门客一介绍,才知这位老者是已经致仕的秘书监,乃是秘书省的长官,去年方才致仕,回乡养老。

这方姓门客以前便是秘书省的书吏,因出身得到同僚排挤而辞官,怎会料得傅昭竟请了他出来做访问官?

这门客以前出身低微,他认得陆使君,陆使君却不认得他,但有此人在,却省了介绍的功夫。

他身为访问官,也不止来祝家一处,只是之前在会稽学馆见了祝英台的字,实在是大为喜欢,而贺革原本就向傅昭推荐了书法出众的祝英台,因此擅书的他才决定亲自来见祝英台一面。

如今他见得祝英台神情散朗,稚气犹存,不由得想起自家的孙子,态度越发和蔼可亲。

“你便是祝英台吧?来,快写一副好字,让我带回京去。”

祝英台连忙应允,祝夫人安排的下人也抬着书案、笔墨纸砚等物来了。

马文才等人一一向陆老见礼,表明自己的身份。

陆老见祝英台还带了“见证者”来,可见对其前来访问一事十分重视,心情也颇为愉悦。

“既有见证,连许多麻烦都省了。太子如今正在编纂《文选》,征召诸州擅书之人为从官……”

啥?

刚刚站在书案前的祝英台抬起头,不敢置信的看向陆老。

只见他捋了捋颔下的美须,笑着道:

“祝英台,你满腹经纶,又是士族出身,还擅长书道,此事正是你绝好的机会。如你欲求‘天子门生’而不得……”

“‘太子门生’也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第一时间更新《人人都爱马文才》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孔雀羽谋杀案

约翰·狄克森·卡尔

一个人的朝圣

蕾秋·乔伊斯

江湖夜雨十年灯

关心则乱

戒不掉的喜欢

陌言川

白月光回来以后

无影有踪